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希望能给您愉快的阅读体验。
1949年10月酷暑还未完全散去的广州城,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时间回到十二天前,那时的广州城还掌控在国民党手中,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大战一触即发。
十二天后,也就是1949年10月14日这一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的艰苦奋战中,广州终于宣告解放。
战争是残酷的,人民在战争的洪流之中被裹挟前进,太多的无奈与痛苦在听到宣布解放的这一刻化作两行热泪。
行军部队中的一名小战士也在偷偷抹眼泪,这位小战士名叫邓贤诗,他掉眼泪的原因有二:
一是打了胜战解放广州,救人民于水火,为国家版图的统一大计做出贡献的喜悦;
二则是他内心深处的纠结,这份纠结夹杂着喜悦,喜悦之中激动又占了三分。
这份复杂心情皆来源于他手中的一份报纸。
广州解放
广州解放的消息令全国为之一振,拿下广州也就意味华南地区的全部解放指日可待,作为第四野战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此战功不可没,被刊登在了报纸上最显眼的地方。
照片中的三人,叶剑英、陈庚、邓华,皆眉目俊朗,神采奕奕。
邓贤诗拿着报纸上邓华的照片与自己手中早已泛黄的老照片反复对比。
看来看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都与照片上的生父貌似,可名字却对不上。
这让邓贤诗一时犯了愁,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下饭,身边同伴看他愁眉苦脸的模样,都带了饭菜前去关心劝解,他才拿出小心翼翼放在怀里的照片,说出了近日的苦恼。
邓华
同伴们看着那泛黄照片上稍显稚嫩的青年人,又看了看报纸上风霜吹刷过更显坚毅的邓华司令员照片,也陷入了纠结之中。
大家伙都知道湖南野战团第46军的邓贤诗是个孤儿,母亲早亡,父亲早年参加革命音讯全无,军中同伴因此对他格外照顾。
原先只听邓贤诗说他父亲叫邓多华,参军去了,生死未知,如今找到与父亲如此相似之人,名字却对不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第四野战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到底是不是邓贤诗二十二年未见的父亲?
一、二人结亲,脉脉此情
邓华原名邓多华,字实秋,1910年出生于湖南郴县一户书香世家。
他从小博览群书,是个儒学才子,家里人都希望他能有一番光明的未来。
但大家都知道1910年时,在经历一系列侵略战争之后的中国,此刻已经是处在了风雨飘摇的境况里。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
这个时期,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郴县山村的邓华,极力想知晓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他对父亲说:“煨在这个山村里,没有出息”。
于是1922年秋,邓华走出了山村,来到了郴县新华学校高小部就学。
青年邓华
在课堂上,邓华喜欢最爱听中国教师讲授的历史课。
听闻侵略帝国逼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建立一系列不平等合约,还在中国地界内划出租界,禁止中国人入内。
尚且年幼的邓华内心充满了愤怒,在日记上用钢笔重重写下了“毋忘国耻!!!”
革命的种子已然在他心中萌发。
1925年,在双方父母的包办下,邓华与同村的邱青娥结为了夫妻。
从此以后,邱青娥便将自己托付给了邓华,自己所行所想都以丈夫家庭为重。在生活上,仔细照料邓华的起居,在精神上,鼓励丈夫去奋斗,去努力实现内心的抱负。
邱青娥读过的书虽说比不上丈夫,但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明白丈夫的壮志,自己也愿意做出牺牲。
少年身负凌云志,此身许国难许卿。
在妻子邱青娥的支持下,邓华毅然决然地舍弃小家,投身于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的革命事业中。
二、此身难许,捐躯赴国
邓贤诗出生时,邓华不在身侧,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邓华也并未听到。
邱青娥看着怀中婴儿的面孔,想起已经投身革命事业与她聚少离多的丈夫邓华,一股清泪自面庞落下。
婴儿似是与母亲心灵相通,也跟着啼哭起来。
邓华
当邓华回家后,见到便是妻子及其怀中的小儿子,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邓贤诗肉嘟嘟的脸蛋对他笑的时候,邓华会忘记在外面受过的苦难,身上的疲惫也扫之一空。
名字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同时也寄托了父母对儿女的爱意,父母给儿女取名讲究性、情、志,这之中蕴含着父母对儿女性格,情操、志向的希冀与念想。
取什么名字呢?邓华纠结了许久。
贤诗,贤者有其名,诗赋铸此身。
提笔在纸上写下“贤诗”二字,窗外吹进来的一股清风吹得案旁的灯火晃动几下。邓华连忙拿手去挡住灯芯,唯恐灯火熄灭,“贤诗”二字就消失不见似的。
邓华同邱青娥说起儿子的名字就取为贤诗,邱青娥跟着邓华念起这个名字,怀中婴儿咯咯笑了起来,仿佛也听懂了夫妻二人的叫唤。
邓华 (左)
良辰美景难得,尤其是在风雨飘摇的乱世,此时的中国又有多少家庭能像他们这样抱着儿子,在温暖的情境中细数家常?
看着丈夫刚展开的眉眼又挤做一团,邱青娥内心也是无比煎熬。她想让丈夫多陪她与儿子一会儿,也想让丈夫能在家中放松一段时间。
可是,如今国家形势更为严峻,邓华此生抱负毋忘国耻,拯救民族,拯救人民于危难之间,邱青娥作为他的枕边人又如何不知晓,又怎能不支持呢?
邱青娥对着邓华说:“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与儿子。”
邓华将邱青娥拥入怀中,内心十分感激妻子对他的支持与谅解,只觉这一生能娶到这样一位妻子,是最大的幸事。
就这样,邓华再一次走了,带着他满身抱负全身心投入了革命的行列中。在湖南郴县,留给邱青娥的只有一张照片,与寄满他们希望的邓贤诗。
三、红尘乱世,思念如山
邱青娥在湖南郴县养育着他们爱情的结晶,邓贤诗尚在襁褓时,邱青娥一人撑起了他们的小家。
战争年代,富家大族尚且难过,更何况他们只是小山村里一家平凡人,邱青娥努力维持生计,照顾着孩子。
邓贤诗
虽说父亲不在身边,在母亲的照料下,邓贤诗也和同龄人一样,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自记事起他就不曾见过父亲,只见过母亲深夜在油灯下抚摸着的那张照片。
母亲说,那是他的父亲,叫邓多华。
母亲还说,父亲是个英雄,参加革命去了。
母亲没有说的是,父亲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托人写并寄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
但是邓贤诗还是知道,这么乱这么大的一个中国,他的父亲可能找不回来了。
母亲有时候会坐在屋下跟他说,父亲总有一天会回来。
说得多了,他也相信了。
他的父亲一定会回来的,回来接上他们娘俩,一起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
只可惜,这个日子,邱青娥等不到了。
乱世红尘中分散的这一对少年夫妻,终究是没有等待到团圆的这一天。
邓华(中)
1938年,邱青娥病重。
她将儿子叫到了跟前,颤颤巍巍地伸出自己那一双因为干活而生茧粗糙的手,摸出常年放在枕头底下的照片.
“这是你父亲,他叫邓多华,参加革命很多年了,你不要忘记去寻他,更不要忘记他是一个民族大英雄。“
邓贤诗看着手中照片放声大哭起来,尚且不论父亲是否活着,母亲的要求却一定得答应,一定要做到。
邓贤诗暗暗发了誓。
邱青娥看着儿子大哭,自己也忍不住悲从心来,她自己又何尝不知道这中国这么大,要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要如何才能找到呢?
人们说,从前车马慢,一生就只爱一个人。可是他们又何尝知道,这车马太慢,两人分散又要如何重逢。
邱青娥想起两句诗来,她听别人念过,那时那人念着,她听着好听,问了意思之后内心却悲苦不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是不是她的丈夫邓多华也做了那河边骨,她却不知晓?
纠结、痛苦与执念缠绕着病榻上的这个女人。后悔吗?
当然不后悔。她要嫁的就是这个人,即使她的下半辈子靠的是对他的思念过活,可是那人是她心里的英雄啊。
四、百折千难,相认有方
邱青娥撒手仙去后,邓贤诗靠着乡里人的接济长大。
因为牢记母亲临终前的嘱托,他从长沙文艺中学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当时解放长沙的解放军。
邓华 (中)
如果父亲没有牺牲,那么他便能寄希望于在军中打听到父亲的下落。如若父亲已然牺牲,那么他也能找到父亲的埋骨之地,将之迁回老家与母亲同葬,也算了结母亲的夙愿。
再后来,邓贤诗便在1949年10月宣告广州解放的报纸上看到那张与自己亲生父亲相似的面容,内心不禁一阵惊喜。
他的父亲,还活着!
他的父亲不仅还活着,还是个大英雄!
可当他看到照片下标注的名字时,又不禁纠结起来,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他的情况,军中同伴也拿捏不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不知道谁说不如前去请教指导员。
邓贤诗又纠结了起来,这是他的家事,怎么好意思麻烦指导员。
同伴却说,若真的是你的亲生父亲,这可是喜事!
邓华
指导员被他们叫来,反复对比着两张照片,一时间也犯了难,纠结起来。
他不敢瞒着,毕竟乱认父亲,冒充司令员的儿子,这对军中纪律严重有损。
他也知道知道寻找父亲对一个孤儿战士而言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也知道现在这个情况只差一点点便能寻找到父亲的喜悦和惧怕只是误会的纠结是多么的刺人内心。
人生最怕一事,就是这个空欢喜。
对邓贤诗,对邓华,总是要说清楚的。
指导员将情况层层上报,上级领导们都知道46军有个小战士说他是司令员邓华的儿子,这之中便有詹才芳和萧劲光。
萧劲光
詹才芳和萧劲光是邓华战友,听过邓华说过自己是有那么一个流落在老家的儿子与妻子。
刚参加革命那些年,他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信寄信。
家书抵万金啊。
可是后来战事吃紧,也没有空闲时间再去写信,以至于后来远在老家的妻儿也没有了消息。
他们二人知晓这里面的原因,虽说父子重逢是人生一大乐事,但若是误会,他们的好友岂不是白欢喜一场。
于是二人向邓贤诗提出,给邓华写信。
邓华
邓贤诗回到住所,提起笔来,百般滋味萦绕在心头。
“敬爱的邓华司令员,我是46军的一名小战士,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叫邱青娥,家住湖南郴县……”
写完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同伴们都已经沉沉睡去,可邓闲诗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却难以入眠,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反复想着他的父亲看到这封信是什么反应,结果到底会是如何。
自是一夜未眠……
五、得此书来,父子相认
邓贤诗的这份波折与纠结,位居司令员的邓华自是全然不知,他如往常一般处理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信件。
这平平常常的一封信,邓华却是越看越激动,握信的手也在微微颤抖着,身边的人看了司令员这个模样以为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急忙上来询问。
邓华放下信件,热泪盈在眼眶,内心激动不已。
在考察交流座谈会上,许洪范向远道而来的老挝教育与体育部代表团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中老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在湖南与老挝的合作往来中,邵阳起着桥头堡的作用。近年来,邵阳与老挝在教育、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2023年,“中国-老挝职业教育联盟”成立,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联盟的理事单位。希望能借此机会共同探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畅通长效交流渠道,拓宽合作领域,进一步互帮互助,不断巩固友谊,更好实现双方共赢发展。
食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如烘干、烤制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余热。这些余热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就会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食品行业余热回收设备的应用,则可以将这些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转化为有用的热能,供给企业的生产和生活使用,从而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是大事!我儿子找来了!”
邓华想起记忆中幼小的婴儿,再看如今写信来的邓贤诗,原来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他对他们母子二人的亏欠,终于有机会弥补了。
与此同时,邓贤诗也坐上了一辆吉普车,一路飞驰,最后停在了十五兵团司令部门口。
车子停下的那一刻,邓贤诗比往常任何时候都要紧张,都要激动。
他下了车,想去寻找他的父亲,却被洪学智拦住,像是故意打趣,要他平复一下内心激动的心情,说:“你好好看清楚,这里面谁是你爸爸!”
邓华 (右)
邓贤诗往人群里看去,只见那人身姿挺拔,神采奕奕,与照片上青涩的少年人相差无几。邓贤诗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的父亲!
邓贤诗径直冲着邓华跑过去,跪了下来。
“爸爸,终于见到您了!”
邓华此时眼泪便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男儿有泪不轻弹,让这位铁骨铮铮的司令员落泪的是他们父子二人时隔二十二年的重逢,其中的辛酸与不易只有当事人知晓。
在儿子邓贤诗的口中得出,他的妻子,那个日夜操劳的年轻妻子已经在十年前病故。
听到这,邓华颇感愧疚。
仔细回想起他走南闯北与战友一起出生入死的这些年。
1928年他参加湘南起义,并加入工农革命军第7师,跟随陈毅和朱德一起上井冈山,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贡献出自己的贡献。
邓华是幸运的,他的这一抉择,使得他从这个时候起,就一直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在广阔的军事舞台上纵横驰骋。
1930年起,他就多次参加反“围剿”活动。
1938年年5月,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于国家,他可以拍着胸膛坦坦荡荡说一句:“我无愧于心”,但是,于家庭,他却是无法抬头,难以启齿。
邓华 (左二)
自古家国难两全,邓华写的家书难以抵达湖南郴县,他也收不到妻子寄来的信件,一时间信息中断,天各一方,难有音讯。
此番还能寻回儿子是上天给他的圆梦机会,更是上天的恩赐。
邓华决定好好弥补这个从小流落在外的儿子,给予他这二十二年来不曾有过的父爱。
他想将邓贤诗带在身边,安排进他手下的部队。
邓贤诗却严词拒绝了,在他看来,父亲打下的功劳,并不是让他安逸接受便利的由头。
父亲救人民于危难之际,他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拯救中华于水深火热之中。
从此之后,邓贤诗依旧是一个普通的小战士,邓华也继续为国家事业而奉献,不同的是,两人之间的血脉之亲不再隐藏于未知,而是昭然于世下。
六、年少兜鍪,家国未忘
邓华这一生,自青年时期起就立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毋忘国耻”是他内心永不忘记的标杆,是他行动的指南针。
“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此后他也都一直不忘初心,积极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中。
对于国家,他此生无所愧疚。但对于家庭,却是满怀遗憾。
此生许国,再难许卿。
幸好,老天待他不薄,时命际遇,沧海浮沉之中,他与邓贤诗得以相认,在这个在聚少离多的乱世之中重获团圆。
参考资料:《邓华将军传》安全配资开户
父亲邱青娥邓贤诗邓华郴县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